当前位置: 首页 > “忠诚 勤廉 担当”主题征文 >
“忠诚 勤廉 担当”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展示丨第五期:吴觉和我家的故事 (二等奖)
时间:2023-01-15 10:29:00  来源:未知  作者:淮阴纪委

吴觉和我家的故事 

农业农村局四级主任科员 张从华


吴觉和我的先辈们渊源颇深,我曾多次听过他的故事。

祖母在世时,对我说过最感慨的事,是吴觉和我四爹帮了我大舅爹很多忙。

祖母说的四爹,是《吴觉自述》中多次提到的我叔祖父张一平,他父亲和我的曾祖父是亲兄弟,是祖父的四哥。张氏家族在这个辈份上有张一同,是辛亥革命的烈士,《淮阴风土记》中有载。张一平受其影响,早年曾参加国民党,后在共产党影响下,从支持革命到参加共产党。

张一平比吴觉大一旬,二人在1934年就有交往,当年春天,吴觉刚出狱,张一平就去探望,夏天和吴觉等人一起创办《大众日报》,吴觉任社长,张一平任董事长。因为《大众日报》上刊登的文章,多数都有鲜明的进步性,宣传革命,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。1935年,吴觉和张一平相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,因为没有证据,张一平被释放。

大舅爹是祖母唯一的弟弟,极受家人宠爱。大舅奶是吴觉的亲堂妹,吴、郭两家都是当地望族,门当户对,大舅爹又一表人才,大舅奶的长辈们对这门亲事满意。可是吴觉却反对,他觉得大舅爹太懦弱。但终究拗不过长辈,大舅奶还是嫁给了大舅爹。

祖母的感慨是有道理的。虽然当初吴觉不赞成这门婚事,但他对这位妹夫还是给予很大的帮助。由于家庭阻力,吴觉没能把大舅爹拉入革命队伍。但他多次劝说大舅爹不要替国民党做事。大舅爹常到我家,张一平对大舅爹帮助很多。祖母觉得如果没有吴觉和张一平,大舅爹很可能被国民党反动派利用。

大舅奶常来我家,说他哥哥吴觉四次坐牢,家里长辈都十分焦急伤心,想方设法救人。她的奶奶就因为吴觉入狱,思虑过度去世了。在担心忧虑的同时,家里人对他参加革命是不理解的。后来看到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中,胡适对陈独秀和李大钊说:“你们都已经是人中吕布、马中赤兔了,为什么还要抛妻弃子,东躲西藏,甚至不惜丢掉身家性命? ”我想作为北大教授的胡适尚不能理解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,选择了挺身而出的陈独秀和李大钊。偏僻乡村的家人又怎么能理解放弃优渥生活的吴觉,冒着掉脑袋的风险,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、居无宁日呢?

我的祖父张之灿在世时,也多次讲过吴觉和张一平的故事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吴觉、夏如爱和张一平等人发起组织抗日救亡运动。1939年,吴觉组织成立淮阴抗日义勇队指挥部,它的诞生地就是我的老家——丁集张圩。指挥部就设在我们家族老屋,吴觉任总指挥,张芳久任参谋长,张一平任副官主任。

image.png

听祖父讲,那时家族有近百间的房屋,房屋周围有土圩子,家族有钱庄、油坊。义勇队队员吃住在我们家族,当时淮属临时中心县委书记、陕西人张芳久住在我们家;原铜山县委书记万众一调任三地委书记,到淮阴第一步落脚地也是张圩。当年日军占领淮阴城,吴觉夫人出城就到张一平家。还有杨纯(女)、李风(女)等革命者,来往于苏北各地时,也以我的老家作为交通点,张一平家后来被党史上称为“抗日大饭店”。

日本鬼子仇视张圩这个“抗日大饭店”,痛恨张一平,两次针对张圩进行扫荡。敌伪还说什么“活捉张一平,家家户户保安宁”。为此整个家族付出惨重代价,1940年初,汉奸吴文崇带领日伪军偷袭张圩,张一平的二哥张之荣等几个人被当场杀害,家族房屋全部烧光,祖母陪嫁的大八件、小八件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。一年后,后盖的房屋再一次被日伪军烧毁。

时任淮阴县委书记的李霁明曾形象地说“淮阴共产党的天下,一半是用枪打下的,一半是吴觉用拳头抱出来的”。吴觉善于广交名流,很多地方实力派都是他的朋友,像叔祖父张一平,给予吴觉的革命工作很多支持。

image.png

抗日义勇队成立初期,吴觉的部队在老家文殊庵遭到土匪围攻,张一平吩咐大伯张光弟带队率领家族武装人员跑步增援,解除了危机。

那一年11月份,吴觉带领八团部分战士到淮阴北部地区活动,向群众宣传抗日。在花庄休息吃晚饭,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,吴觉命令部队立即抢占有利地形迎击敌人,同时喊口号:“中国人不打中国人,枪口一致对外。”围攻的地主武装一小时后自动退了。以防再遇反动武装的纠缠,他们继续行军,半夜时分到了张圩。谁知顽淮阴县长杨昉得知消息,第二天带部队将张圩团团围住,准备攻打圩子。

国共合作,共同抗日。但国民党出于阶级利益,反共,排共,欲置在敌后艰难抗日的吴觉等人于死地而后快。而吴觉等人被困圩子里,突围出去没有问题,但冲突起来就影响统一战线问题,且造成伤亡不值得。

张一平也深感形势严峻,审时度势,他主动出去找到杨昉,义正辞严地说:“淮阴人都知道吴觉的队伍是抗日的,你杨昉也是抗日的,怎能胡乱猜疑,兵戎相见呢?”并告诉杨昉,八路军有上千人,枪好,子弹足,打起来,老百姓遭罪,日本人拍手称快。张一平对杨昉说:“你和吴觉都是苏北人,何必结怨作仇人呢?”听了张一平的话,杨昉说:我不进圩子,但你要转告吴觉赶快带八路离开这里,不然我不好交差。张一平见状立即回到圩里,告诉焦急等待的吴觉。吴觉竖起大拇指说:“张先生舌剑唇枪,化干戈为玉帛,功德无量。告诉杨昉,我们晚上离开,他叫部队后退一步。”随即抓紧磨面做饭,深夜,八团数百人在夜幕的掩护下离开了张圩。

如《吴觉自述》中说的,“因此我决定积极活动,团结革命力量为党聚集力量。”在吴觉和张一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,家族中先后有十几个人参加了革命。大伯张光弟,是祖父的亲侄子,参加淮河大队,随着新四军独立旅北上山东,在淮海战役中重伤命危。1957年大伯离开无锡军人疗养院,执意回到老家。记忆中的大伯坐轮椅或拄双拐,听长辈说大伯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,右腿还有弹片无法取出。姑奶张玉芳在南京工作、姑爹高峰曾任省公安厅副厅长。叔祖父张之炯是祖父的亲弟弟,和叔祖父张之友、张建洪,跟着吴觉南下。姑妈张光亮,姑父张新华在兰州军区工作。姑妈张光亚,是张一平亲侄女,在淮阴工作,姑父陈凤洲在淮海战役时是淮阴县县长,新中国成立后是淮阴地区副专员。

image.png

我的祖父祖母一生务农。

祖母性格平和,遇事从容,乐善好施。六十年代,村里有户人家结婚没被子,祖母把祖父的棉袍送给人家做被子。解放后祖母的姐姐、妹妹留下三个孩子忧郁而逝。父亲兄妹八个,叔祖母跟着叔祖父南下时,大姑和大叔也留在家里。娘家婆家“成份”都不好,日子可想而知的艰难。但祖母从没有抱怨,觉得再难的日子都有希望,生活总是会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
祖父一生勤俭,崇尚耕读,德泽乡里。有两家因为公用广播线少了十几米吵架,祖父劝说两家不要争吵,自己花钱买来广播线接好。邻里有矛盾,喜欢找祖父评判,祖父总站在公正的立场,让人心服口服。村里路被雨冲了,桥损坏了,祖父拿起工具就去垫路修桥,完全是义务劳动。

祖父祖母一生种德施惠,虽然是农民,但村里人都很尊重他们。祖父祖母相伴七十二年,祖父九十一岁去世,祖母一百岁去世,送葬的人们绵延几里长。

祖父读过几年私塾,在那个年代算是有知识的人,喜欢梁启超的名句“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,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。只要在自己责任内,尽自己力量做去,便是第一等人物。” 祖父非常敬佩吴觉和张一平,每当说起他们,祖父眼神里满是崇拜、羡慕,在祖父心中,他们是救济天下的第一等人物;祖父是一个善治十亩之田的农夫,在我的心中祖父也是第一等人物。

每当想起我至亲至敬的先辈们,心中就温暖而感动,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。祖父辈的张一同、张一平、吴觉、张之炯、高峰、张玉芳、张之友、张建洪,父辈的张光弟、张光亮、张新华、陈凤洲、张光亚等人告诉我,冲锋向前就是担当;我的祖父张之灿、祖母张郭氏告诉我,坚守岗位也是担当;我的内心告诉我,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我的先辈们一样冲锋向前、坚守岗位的人,才有了如今社会的繁华盛世、岁月静好!


中共淮阴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
苏ICP备2020057541号
联网备案号32080402000188